
初入職場到底是先講“原則”還是先講“規則”:
近有一則新聞:一位品學兼優的女學生應聘時,自擬合同要求保證休假、不得陪酒。遭遇70多家單位拒絕。這份也被網友稱為史上“最牛”合同:該份合同上提出兩個條件:“甲方(單位)必須無條件讓乙方(本人)享受法定假日,不得以任何名義剝奪其休假的權利;不允許甲方安排工作職責范圍以外的工作,如陪酒等,必須開除對乙方進行性騷擾的領導。”
新聞出來之后,網絡上對此行為的的評論也涇渭分明。在新浪網的網友調查中49%的網友表示支持,46%的網友表示質疑。當記者聯系該女生時,對方拒絕接受采訪,只是透露“不管有多難都不會放棄”。
拋開這兩條合同要求是否合理合法,是否應該得到認可的問題。我想講的是,作為即將或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對待自己的職業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態?
在北京有一家廣為人知的火鍋店叫做“海底撈”。其著名是因為其等餐前提供各種小吃、游戲。用餐時服務員永遠一副熱情洋溢的服務姿態而受到消費者的追捧。門店前也永遠是排滿隊的狀態。但據成都的朋友說,這家火鍋店在成都本地卻是籍籍無名。為什么一家在本地少有人知的火鍋店來到北京卻火爆異常呢?如果你是北京的消費者的話,你會發現,如果有個別餐飲店的服務能做到一些二級城市飯店的服務水準的話,在北京就一定會非常火。這其實是北京服務行業現階段還普遍缺乏服務心態的一個表現。
《圣經》中記錄過這樣一件事情:在最后的晚餐上,耶穌為他的門徒們洗腳。門徒們非常驚訝,耶穌回答到:“我現在做的你們不能理解。但是你們稱我為‘主’,我尚且為你們洗腳,你們也當照著去做。”其實解讀為現代管理學語言就是:“你想引領誰,就要服務誰”。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一書的作者史蒂芬·柯維也在書中說到:“影響別人的最好方式是先被別人影響。”
當今經濟形體總體上正處在一個從制造業往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,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重要程度日趨重要,員工不再是企業主雇傭的“兩只手”。每個員工在企業結構中不再是純粹的管理者或者是被管理者,更多的是互相合作,互為服務。這個時候,如果還抱著“我的地盤聽我的”這種思維,是很不適合在現代企業里任職的。因為在企業中沒有真正屬于你的地盤。就像兩個相聲演員互為捧逗,才能相得益彰。如果誰都想做主角,大家都搶著說,那必然是一團糟糕。
反過來一個唱主角的也離不開配合的很好的逗哏演員。在市場營銷中有一個“上癮性依賴”的概念。舉例,如蘋果公司的服務理念:我們要做到的絕不僅僅是“客戶滿意”(customer satisfied),我們要做的是讓“客戶尖叫”(scream)。正是蘋果電腦這種為客戶締造喜出望外的服務理念,才反過來讓無數的消費者成為蘋果電腦的忠實用戶,甚至通宵達旦的排隊購買新產品。
所以,所謂的服務并不是單向的,而是一個相互轉變的過程。初入職場的學生首先要學會的是服務心態,服務你的客戶,服務你的上司,服務你的同事。反過來才會獲得他們的服務。如果還沒有進入職場就擺出大義凜然的“主人翁”氣勢,換做我,我也不會雇傭這樣的畢業生的。